动物实验服务

点突变(point mutation)

简介

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对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,利用点突变技术可将人类致病突变位点引入小鼠相对应的原位位点。点突变对基因功能与表型有深远影响,并在各类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。

技术原理

CRISPR或TALEN介导的点突变是指目标位点被切割,DNA双链断裂,在与目标编辑位点高度同源的单链寡核苷酸 (single-stranded oligonucleotide,ssODN) 存在的情况下,细胞使用单链寡核苷酸作为模板,利用同源重组修复(homology-directed repair,HDR)机制介导单链寡核苷酸的插入。

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实现的点突变包括:

  • 单碱基或多碱基突变
  • 插入小DNA片段,例如loxP位点、Tag或其他小DNA片段
  • ssODN介导的基因组片段(1bp-数kb)精准删除

ssODN介导的基因组片段精准删除示意图

利用 ssODN介导的精准删除:

  • 可按研究者的要求精准删除目标蛋白的一个或多个结构域序列,同时保持蛋白表达基本元件、剩余序列不变。
  • 精准删除的片段可大可小,单一外显子内片段删除或不同外显子之间片段删除均可。
  • 重要的是,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规的异位表达( ectopic expression),不会影响目标基因启动子和其余未删除序列的转录。

案例:
1、小鼠基因组的单碱基突变

脊髓型肌萎缩症(SMA)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,SMA患者携带了不同的SMN1突变,不能产生足够的SMN蛋白而致病。他们都有SMN2基因,由SMN2基因产生的SMN蛋白或可以弥补由SMN1基因突变引起的蛋白质缺乏。但SMN2基因的外显子7的第6位核苷酸出现C>T点突变,使得转录后的SMN2缺失第7个外显子,导致表达的SMN蛋白被截短并迅速降解。

构建小鼠Smn1点突变(C>T)模型可以为SMA药物探索提供有利的工具。

测序比对结果表明:纯合小鼠Smn1 基因的7号外显子第六个碱基点突变(C>T)成功。


2、小鼠基因组的多碱基突变

Rest/Nrsf是一种重要的锌指蛋白转录负调控因子,在神经细胞中,泛素依赖的蛋白酶复合体介导Rest/Nrsf翻译后的降解,其中涉及到一种磷酸化依赖的E3连接酶-SCFβ-TRCP。目前,研究确定了Rest/Nrsf上的两个可能的磷酸化区域,每个区域包含两个或三个磷酸化残基。

为了使泛素依赖的降解途径失效,利用TALEN介导的多碱基突变技术,同时完成以下两项突变:

  1. 在小鼠基因组中突变了五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;
  2. 在突变区域附近引入一个同义突变,形成BamHI酶切位点,方便后续基因型鉴定。


3、小鼠基因组蛋白质特定结构域精准删除

Rest/Nrsf 由三个主要结构域组成:N端抑制结构域、DNA结合结构域和C端抑制结构域。

为了研究单个结构域的功能,我们精准删除了N端抑制结构域(92个氨基酸),从而产生了仅表达完整 DNA 结合结构域和完整C端抑制结构域的 Rest/Nrsf 的突变小鼠模型,为探索动物中N端和C端抑制结构域的不同生理功能提供了宝贵的工具。